作為深圳本土成長的企業,匯川技術成立19年來,伴隨著工業自動化的時代機遇,業務成長空間不斷拓展,迎來一輪輪飛速成長;作為中國工控領域的龍頭公司,匯川技術走到了資本市場的聚光燈下,市值從2010年剛上市的幾十億,一路高歌到目前逼近2000億。
高速成長給匯川帶來了外延式發展的底氣。近日,證券時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匯川產投總經理劉成,詳細拆解了匯川對外投資的整體布局。據了解,目前匯川產投擁有核心元器件、工控部件、高端裝備、能源等領域的優質儲備項目超過40個;首期基金已完成13億規模的募資,投資方向包括雙碳、數字化、半導體、汽車電子、智能制造等領域,相繼投出了宏微科技、納芯微、裕太微、積塔、同光半導體、沃太能源等明星項目。
有人將匯川做的業務比喻為工業領域的“神經系統”,在工業互聯網、數字化的大浪潮中不斷進行著升級。劉成表示,未來匯川產投將繼續立足產業,聚焦長坡厚雪的“硬科技”賽道,發揮集團業務協同優勢,為“中國智造”貢獻力量。
匯川產投總經理劉成
證券時報記者:匯川技術對匯川產投是什么樣的定位?結合匯川對外投資的發展過程,基于什么樣的考慮開始做專業化的CVC?
劉成:從公司發展戰略上看,集團對于匯川產投的定位,第一,希望我們扮演技術和趨勢的洞察者角色,利用我們投資的廣度和市場敏銳度,先于公司的業務規劃去發現行業趨勢,對跟集團的業務有交集點的項目及領域進行提前關注和布局;第二,希望我們能夠專注在創新投資,讓匯川產投專注于自己擅長的、認知范圍以內的硬科技領域投資,不要受到外界的誘惑,守住邊界和心性,堅持去做以創新為驅動的投資,關注各種技術的創新、產品的創新、思維的創新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
匯川技術是2016年開始正式對外進行股權投資的,之前集團的投資都是以并購為主。在試水股權投資后,我們進行了各種嘗試:自己投項目,同時也做其它機構的LP,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發現股權投資呈現專業化趨勢,尤其是在硬科技領域的投資會更關注業務上的互動和產業上的合作。
在早期的時候,匯川投資的動作是非常低頻的,由于集團的體量和市值都比較小,產業資本還處于觀摩學習的階段,所以一年只投一兩個項目,而且是由上市公司投資發展部在推進。通過前期的沉淀和學習,我們的趨勢洞察力得到了提升,同時集團內部各組織在項目運作方面給到了我們極大支持,2019年前后投的一些前沿性的、早期的項目逐漸跑了出來。
2020年初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很多企業命懸一線,但卻意外地給匯川的加速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會。在市場大部分參與者都比較恐慌的情況下,匯川技術采取了積極的應對策略,包括保供和保交付,這使得我們在2020年搶下了很多以前沒有獲得的市場份額,公司營收有了巨大增長,奠定了匯川在中國工業自動化領域絕對王者的地位。
經過近20年的高速發展,匯川的主營業務也從單一的工業驅動控制擴大到了覆蓋光、機、電、液、氣的全工控品類,同時延伸到了新能源汽車電驅動與電源領域,實現了在工業自動化、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雙龍頭地位。
我們在深度思考后決定做一個專業的投資平臺。第一,為匯川觸達新興科技產業領域,整合更好的解決方案,做優整體的解決方案去全方位賦能客戶;第二,搭建以匯川為核心的產業生態圈;第三,為LP創造好的財務回報,為集團做厚現金儲備。
匯川產投的戰略目標是基于我們對工業領域的長期積累和深度思考,挖掘出較早期和水下的項目進行布局,并利用我們的產業資源助力項目快速成長實現經營成功;在追求高財務回報的同時,也可以幫助匯川延伸業務邊界、探索未來可以支撐公司主業長期發展的方向。
證券時報記者:匯川產投什么時候開始基金化運作?新基金募集情況如何?
劉成:2020年,我們開始申請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牌照,并逐步規劃市場化的產業投資步伐,2021年下半年正式開始募集第一只專業化的基金做產業投資?;趨R川技術的產業地位、行業影響力、投資專業性,地方政府引導基金、市場化母基金、產業伙伴等在內的很多LP都有極大的合作意愿,在3個月內就把基金募集的框架搭建完成。初期的目標是10個億,由于合作方比較積極,目前已經完成了13億的規模,預期最終關賬會在15億左右。
我們在募資的時候也采取了一定的策略,希望通過產業投資的平臺去鏈接更多的資源方。從已有的LP結構來看,除了匯川技術上市公司主體外,基石投資人我們選擇了深創投,作為VC界標桿,深創投在基金的運營管理、合規、風控、投后管理等方面都非常專業,充分給予我們運營市場化基金方面的指導。其次,我們也選擇了蘇州吳中經開區、常州、南通的地方政府引導基金,這類型的LP都可以幫助我們自身以及被投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匹配需要的政府相關資源,特別是蘇州吳中經開區發達的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效應會為我們的投資帶來外延價值。第三,國泰君安的母基金也是我們這只基金的LP,券商系LP的價值在于未來幫助我們的被投企業更好地對接資本市場。
此外,我們還有來自高校的清華系母基金清石資本和廈門建發集團等機構的出資。匯川產投的這些LP以及母基金都有非常強的直投能力,可以在我們選定項目投資之后進行后續輪的加持,共同幫助初創企業加速成長。
證券時報記者:匯川產投目前的投資情況如何?從具體的投資賽道來看,主要聚焦哪些領域?
劉成:目前匯川產投已投項目40多個,主要關注A輪到B輪的投資機會;同時我們也會關注在發展上具有長期成長性的偏后期項目,投資策略相對靈活,目前暫不關注天使階段的投資。
由于匯川業務品類非常多,在“小業務、強平臺”的業務架構體系下,匯川產業鏈的延伸或者覆蓋面會非常廣,可以說只要有電機轉動的地方,就有匯川的解決方案?;诖?,我們也總結形成五個主要的核心投資方向。
第一,雙碳。匯川技術的下一個重要戰略是做雙碳的踐行者,我們會關注包括新能源、碳管理、碳回收、碳測量等各個領域的創新機會,我們也會邀請業務部門、各個行業線的同事一起去看項目,除了給公司的戰略做支撐,也能發掘更好、更早的投資機會。
第二,數字化。匯川在下一個戰略周期里也希望能夠做數字化的賦能者,目前匯川已經擁有做數字化基石——中國逾萬家自動化工廠的大量驅動與控制方案使用了匯川的技術,這是工業互聯的底層。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用這些驅動控制技術去提煉工業生產的數據,讓數據產生價值,在其中去尋找數字化過程中大量的投資機會。所以圍繞數字化的投資,是伴隨著匯川的工業數字化平臺的不斷發展而衍生的新方向。
第三,半導體。對于半導體的器件公司來說,匯川是下游客戶;對于半導體的裝備來說,匯川扮演了供應商的角色,這樣的特殊“中間人”,能夠讓我們發現半導體產業鏈上下游聯動的機會,能更好地洞察行業內的優質標的,因而也是我們投資方向中一個很重要的賽道。
第四,汽車電子。匯川目前是中國領先的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供應商,包括理想、小鵬、廣汽、紅旗等車企都使用匯川提供的動力系統,但是在汽車電子領域匯川并不是所有環節都會涉及,所以我們需要用產業投資來搭建比較豐富的產品矩陣、組合方案等,通過產業投資來擴充朋友圈,共同探索洞察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趨勢,形成合力。
第五,智能制造。包括3C、鋰電、機器人等領域有很多自動化、智能化的機會,也有一些配套高端裝備的核心解決方案如AI、精密部件、機器視覺硬件等方向,我們都會重點關注。
證券時報記者:傳統CVC投資都強調產業賦能,給訂單給資源是常用的打法,匯川技術是如何做的?在投資風格方面有哪些特色?
劉成:除了給訂單的打法之外,匯川可以為被投企業提供多場景的業務驗證機會,同時,被投企業的業務也能夠完善或做優匯川的整體解決方案,實現雙向賦能。
以我們投資的牧鐳激光為例,這個公司主營測風激光雷達系統,提供激光測風完備解決方案,利用激光傳感技術提升風電機組穩定性、安全性,實現風能利用效率最大化。牧鐳在主控、變槳、偏航等方面,都可以和匯川形成協同,雙方合力做優解決方案為主機廠客戶實現風電機組更安全、更可靠、更智能、更高效。長遠來看,匯川也可以基于牧鐳激光提供的風場數據,升級自身變槳、偏航系統的算法和邊緣計算能力,實現風機機組的智能監測、運維,聯合牧鐳共同探索和落地風電行業的能源數字化方案。
又例如深度智控,該公司的核心價值在于其擁有超過20年的中央空調及綜合能源系統的研究積累,以及覆蓋空調和空壓機等設備的70多種機理模型,并且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在工業、IDC等場景下已經積累大量客戶,產品標準化程度高,可實現對設備節能的閉環控制,且節能效果顯著。在雙碳+數字化的戰略背景下,深度智控在設備節能領域的軟件算法可以充分和匯川的數字化平臺融合,提升我們在工廠空調、空壓機等公輔設備領域的節能方案能力,支撐我們能源管理解決方案更好地商業化落地。
證券時報記者:今年以來整個市場面臨內外部的復雜環境,一級市場也面臨資本寒冬,匯川技術如何看待當下的投資環境?
劉成:在疫情和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影響下,我國經濟增長面臨一定的挑戰,無論是投資機構還是創業企業都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在下行的經濟環境下,馬太效應更加凸顯,好的資源全部集中在頭部企業,有些頭部項目的估值很高,對于產業投資人是一種挑戰,這種形勢下對產業投資人的專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做到提早洞察和布局,用深度思考和投資階段前移去避免盲目追高。同時,我們應充分利用好自身的產業資源,用協同收益對沖掉一部分的估值泡沫,降低綜合投資成本。此外,我們在挖掘新項目的時候,會更加關注標的企業在下行環境中的風險管理能力、戰略與經營管理能力以及產品的創新能力。
而對于創業企業也會有一些優勝劣汰,真正有韌性、優秀的企業是能夠挺過這個周期,并且經過考驗后變得越來越強大的。我們做硬科技投資,需要明白硬科技公司的特點就是要自身能造血,好公司需要有這種過冬的能力。而匯川技術本身也經歷了完整的經濟周期,經濟下行的階段讓我們思考如何儲備好過冬的糧食,挺過最艱難的時期,我們也非常樂意把這些商業上的成功經驗分享給我們的被投企業。
做投資最重要的還是要鍛煉心智、磨練心性。沒投到的項目不用遺憾,一個公司的估值合理性一定是和企業經營的階段相關的,單靠講故事、講模式、講理念是走不遠的,再好的賽道回歸本質都是實業。當下并不太好的大環境對于我們投資團隊來說也是很好的修煉內功的機會,在環境轉好后或是團隊在深挖水下項目的時候,能夠有更好溝通的能力、風險管理能力及平和的心態來取得業務成功。
校對: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