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買了債基、銀行子公司理財的投資者心態有些崩潰,不僅錯過了股市反彈,還在債市上倒虧了錢!
不少投資者吐槽:“固定收益不是固定的嗎,怎么還波動起來了?”
“你們怎么回事?股票跌了虧,股票漲了也虧,還不如買股票......”
“曾經覺得穩賺不賠的銀行理財卻能一天虧5000!”
近段時間來,債券市場出現大幅回調,引發了銀行理財、債基等產品凈值出現大幅回撤,向來以穩健、低風險著稱的銀行理財產品讓不少投資者虧得一塌糊涂,各家機構贖回壓力也隨之倍增,甚至有銀行的短債類理財產品觸碰巨額贖回上限,一度被暫停贖回。
據wind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1月17日,在全市場34382只銀行理財產品中,有13295只近一周的總回報為負值,占比達38.6%;同時,最近一周有2024只理財產品跌破了凈值。
但值得注意的是,11月17日,央行開展132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國債期貨全線反彈,Shibor短端品種多數下行,資金面緊張局勢緩解。不少市場人士紛紛表示,在央行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平抑市場波動,維護市場秩序下,銀行理財贖回預計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同時債券收益率也并無持續快速上行的基礎。
債市大跌,相關銀行理財產品遭投資者集中贖回
記者了解到,凈值化的銀行理財產品跌到另投資者頭疼在今年并非首次。今年3月,由于海外俄烏沖突、美聯儲加息縮表造成的權益資產大幅振蕩,曾導致固收+凈值回撤嚴重,繼而引發了固收+理財和基金的贖回潮,而本次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浮虧、投資者紛紛贖回則主要是由債市大跌引發。
回顧11月以來債市的波動情況,其中與債券價格成反比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11月1日的2.67升至11月16日的2.848%,接近年內高點;10年期國債期貨則由11月1日的101.135跌至11月16日的99.27,跌幅近2%,創今年7月11日以來收盤新低。
那么本次債市又為何出現了大跌呢?有市場人士稱,從消息面來看,近日國家衛健委進一步優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央行、銀保監會出臺十六條措施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市場最關注的兩大因素出現拐點,市場風險偏好提升。
“本輪債市接連回調的起因便是疫情防控優化和地產融資支持政策的推出扭轉了市場對于經濟的悲觀預期?!蹦先A研究院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債券分析師徐晨曦告訴記者,受此影響,部分資金在債券與股票資產之間進行切換,一些債券基金做出止損操作或應對客戶贖回而大量拋售,造成債券價格大幅下跌,進而使得銀行理財凈值下跌,而后投資者悲觀情緒擴大,進一步贖回,基金再拋售,凈值再下跌,從而引發了“贖回潮”。
信證券明明債券研究團隊表示,進入11月后,國家防疫方式的優化以及針對地產等行業的“寬信用”舉措持續出臺,投資者對政策以及長期經濟的預期發生轉變,愈發看好權益市場復蘇。截至11月16日,上證綜指、滬深300和創業板指分別較10月底階段性最低點反彈7.83%、9.28%和6.08%。在投資者開始主動調倉,加大權益資產配置時,債基等固收類產品被提前贖回,管理人不得不拋售債權資產,引發債市持續調整,繼而加深了贖回的程度。
“總的來看,進入11月份后債市起先的下跌是由經濟預期的大幅扭轉引起的,而后的“產品贖回-被迫拋售-凈值下跌-產品贖回”則是市場情緒主導的惡性循環?!毙斐筷卣f。
談及投資者應如何應對債市波動,徐晨曦認為,經過幾年的債券牛市,目前市場上整體利率水平較低,雖然經過這一波調整,利率水平有所上升,但仍不高。因此,建議投資者不要在利率水平較低時將資金全部配置在債券類產品上,可配置部分短債產品,余下資金可配置到股票類產品等其他資產類別上,組合投資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風險,并多元化收益來源。
央行出手,債市能否持續回暖?
昨日,央行進行了132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當日實現凈投放1230億元。受此影響,國債期貨11月17日全線收漲,結束此前“五連陰”,其中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收漲0.52%;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也有所回落。
中國國際期貨高級研究員湯林閩告訴記者,央行昨日的逆回購操作是數日來央行連續公開市場操作的最新一步,目的在于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了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適度寬松,有利于實體經濟持續獲得充分的流動性支持,鞏固經濟恢復基礎。
面對債市波動、投資者恐慌情緒加劇,不少理財公司近日也紛紛發聲進行安撫。
繼工銀理財、中銀理財和杭銀理財發聲后,交銀理財昨日發文稱,從中債-新綜合指數走勢可以看出,雖然債券市場有波動,但由于債券本身是生息資產,能夠提供較為穩定的票息收益,所以債券市場整體仍呈現震蕩向上的局面,本次的回撤并不會改變長期向好的趨勢。
交銀理財向廣大投資者建議,一方面,在不可預測的市場中,短期的浮虧并不意味著永久性的損失,投資者不妨結合自身的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再做出是否贖回理財產品的判斷。另一方面,回溯過往市場回撤的歷史數據和所持有的理財產品的凈值修復情況,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產品管理人的投資能力,投資者可以將此作為判斷是否繼續持有理財產品的重要依據。
從周四的市場表現來看,徐晨曦告訴記者,債券市場似乎有平穩下來的跡象。不少機構都發出了致投資者信,引導投資者拉長持有期限,避免恐慌性贖回給收益帶來不利影響。如果投資者情緒能夠穩定下來,相信贖回情況也會逐漸好轉。
對于后續債券市場是否會逐漸企穩,徐晨曦認為,如果贖回潮就此平息,債券市場也將逐漸企穩,后續市場關注點會回歸至基本面,即疫情防控優化和地產支持政策是否能夠推動內需回升。如果確認內需回升,那么債券市場將會轉入熊市,如果政策效果不大,那么債券市場就還有一定上漲空間。
建信期貨宏觀金融團隊研究員黃雯昕表示,整體上看,本輪債市調整主要受積極經濟預期引發的市場搶跑的影響,但在贖回潮下可能存在非理性的超跌情況。展望后市,目前已公布的10月經濟數據基本上全面走弱,經濟仍處于弱修復當中,考慮政策實際執行與預期可能存在落差以及政策實施效果顯現尚需要一定時間,基本面短期可能難以實現快速反彈,基本面疲弱背景下央行進一步收緊銀行間資金的概率也不大,因此債市尚不具備全面轉熊的基礎。
“短期來看,債市可能存在超跌反彈的機會,后期應關注前期政策實際落地情況、房地產政策是否有進一步放松,以及央行是否有投放流動性呵護市場的行為,若銀行間資金水位再度回落、基本面反彈不及預期,則債市將有望持續回暖?!秉S雯昕說。
從年末政策走向來看,湯林閩認為,當前我國經濟恢復基礎依然不牢固,需要政策的有力支持,貨幣政策也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預計貨幣政策將保持穩健總基調,不會搞“大水漫灌”,而是以“精準滴灌”為導向,故年內全面降準的可能性為零,定向降準0.5個百分點的可能性存在且較高。MLF降息的空間有,但實現的可能性低,因人民幣匯率壓力需要考慮,且MLF降息的必要性不高。